source: Pixabay
本篇為 Python 程式語言入門教學的第一篇文章。今天的文章中,將會介紹 Google Colaboratory (Colab) 是什麼,如何透過 Colab 學習 Python 程式語言。本文將會以 6 個問題切入了解 Colab。開始學習 Python 程式語言之前,讓我們先好好了解 Colab 吧!
如果你喜歡透過影片學習:
Google Colaboratory 又稱為 Colab 是 Google 提供服務,讓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瀏覽器撰寫以及執行 Python 程式碼。程式初學者透過 Colab 學習 Python 語言,可以省去架設環境的困擾。Colab 是基於 Jupyter Notebook 的開發環境且許多常用的套件都已經先安裝好了,因此非常適合作為資料科學開發環境。Colab 也提供免費的運算資源 (GPU),讓我們可以加速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。
當然!因為 Colab 是免費的服務,所以在資源的供應上是有限制的。首先,Colab 提供的免費硬體設備 (CPU 與 GPU) 當然不是最好的,因此在程式的運行效能上,可能比不上你手上的電腦,但是對於資料科學領域的初學者而言已經是相當夠用的!此外,Colab 提供的記憶體 (RAM) 當然也是有限的,如果模型的參數太多或是資料集太大,就會出現記憶體不足的錯誤發生。
對於 Colab 有基本的了解後,我們可以開始使用 Colab 囉!
首先,進入到自己的 Google Drive 頁面:
接著,在畫面中點選「右鍵」後,選擇「更多」,再點擊「Google Colaboratory」。
Google Drive 的資料夾頁面
點擊後,就會進入到 Colab 頁面囉!
Google Colab 頁面
Colab 中每一個「格子」都是一個 Cell,我們可以在 Cell 中輸入程式碼,並按下 Shift+Enter,就可以執行程式碼,並新增一個新的 Cell。如果是剛開啟 Colab 環境,則必須先等待資源分配完成後,才能執行程式碼!
Google Colab 中的 Cell
接下來,讓我們來認識 Colab 中基本的介面與功能!
介紹 Google Colab 中的基本元件
在 Colab 中有非常多的快捷鍵可以使用,我們也可以在「上方工具列」>「工具」>「鍵盤快速鍵」中,針對每一個功能設定快捷鍵。然而,對於程式初學者而言,我們不需要知道這麼多,僅需熟悉最常用的幾個快捷鍵,來加速程式的開發。
首先,最基本兩種操作是將 Cell 進行轉換。Colab 中的 Cell 有兩種模式:Code 與 Markdown。在 Code 模式中,我們可以在 Cell 中撰寫 Python 程式碼;在 Markdown 模式中,我們則是在 Cell 中撰寫 Markdown 語法,形成註解或是說明。如果對於 Markdown 語法不了解的話,可以參考此篇文章,或是不管什麼 Markdown 語法,直接打上你想留下的說明文字就可以囉!
有時,我們也需要將整個 Cell 刪除或是復原,可以透過以下快捷鍵:
當我們在 Cell 中寫好 Python 程式碼後,我們可能想要執行,可以透過兩種方式:
想要將目前的焦點移動到別的 Cell 上,但是卻懶得用滑鼠點擊:
當程式碼愈來愈多,要找某一個變數變的愈來愈困難,這時就可以透過「側邊工具欄」中的「文字尋找與取代」功能:
最後也是最重要的,在 Colab 中編輯時,不忘「手動」儲存一下吧!(Colab 基本上會自動儲存新的變更)
在本篇文章中,我們認識了 Colab 環境的基本觀念,對於如何使用 Colab 也有了概念。當然,我們不需要將上面的資訊通通記在腦袋中,需要使用卻忘記時,就回來看看吧!Colab 仍有許多進階的操作,我們將會在其他文章中另外介紹!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們將開始學習 Python 語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