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為 Python 程式語言入門教學的第 4 篇文章!在前一篇文章中,我們學習了 Python 中「變數」的觀念,以及基本的「資料類型」。這兩者都是許多程式語言共同擁有的元素,如果你還不了解,可以先閱讀前一篇文章。
如果你喜歡透過影片學習:
在第一個完整的 Python 程式中,我們的目標在於實現程式的「互動性」。我們希望程式可以和使用者「互動」;也就是說,我們程式可以接受使用者的輸入,經過一些運算後,輸出一些資訊給使用者。
更具體來說,我們希望使用者透過「鍵盤」輸入一些文字或是數字,程式取得使用者的輸入後,進行一些運算與處理,將最後的結果輸出到「螢幕」上。
你也許會覺得奇怪,為什麼需要特別強調「鍵盤輸入」與「螢幕輸出」呢?!原因在於我們的電腦所連接的輸入裝置不只有「鍵盤」,輸出裝置當然也不只有「螢幕」!
如上圖所示,電腦的輸入裝置還包含:「滑鼠」、「鍵盤」、「攝影機」;輸出裝置包含:「印表機」、「螢幕」與「喇叭」。我們可以在程式中自由的決定要處理哪一個輸入裝置的資訊,並將結果輸出到哪一個輸出裝置。
了解電腦的輸入與輸出裝置後,我們可以開始來撰寫程式碼囉!首先,開啟 Colab,將下圖的程式碼一字不漏地打在 Colab 上並且執行!之所以使用圖片的原因,是因為不讓你複製呀!第一次學習程式,一定要盡可能都是自己一個一個打的,這樣才會進步的快!
執行上面的程式碼時,會有兩次「輸入」的機會,執行完後應該會類似程式碼下方 (黑色字體) 的結果。
別擔心自己不懂上面的程式碼,我們接下來將會逐行解釋,若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 YT 中留言詢問!
我們再更深入的說明第 7 行的觀念。我們可以看看下圖的程式碼:
len( ) 函式會回傳我們傳入的字串的長度。len( ) 所回傳的字串長度為整數型別 (int)。在程式中,我們因為需要進字串加法,所以將整數型別 (int) 的 3 轉為字串型別 (str) 的 ‘3’。
型別轉換在程式中相當常見,因為不同的型別有不同的特色。例如,字串型別 (str) 可以進行字串的加法 (Concatenation) 與乘法 (Replication)。整數型別 (int) 與浮點數型別 (float) 都可以進行數值運算。
如下圖所示:
透過 str( ) 將整數 3 轉為 字串 ‘3’;透過 int( ) 將字串 ‘3’ 轉為整數 3;透過 float( ) 將字串 ‘3’ 轉為浮點數 3.0。
本篇文章中,我們撰寫了第一個具有互動性的 Python 程式,在程式中我們使用了前一篇文章提過的許多觀念,也介紹了新的觀念 —— 函式,將會在之後的文章深入介紹。下一篇文章,我們將學習 Python 程式中的流程控制 —— Python Boolean Operator。